|
||||
详细介绍 | ||||
专利研发、转化常常要花上10年,而武汉工程大学陶瓷膜科研团队仅用4年就让技术变为了产品。
加班已成为武汉工程大学陶瓷膜科研团队10多位教授的常态,加班地点除了学校实验室外,还有公司厂房。 今年初,陶瓷膜科研团队8项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学校依照相关规定,将90%收益以50.4%的股份形式分配给了研发团队。 “产品在试产阶段就已供不应求了,订单量500万元左右。预计今年12月,整个产品线便能达成量产。”团队负责人之一、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季家友对《支点》记者说。 季家友将这一装置比作“筛子”,可以截留水中的颗粒物,如墨水流经实验装置就可以变成清水。 经特殊工艺高温烧制而成的“筛子”,能让过滤网在高腐蚀性、易沉积等环境下,有效过滤掉有害物质。 在此前的公开展示中,曾有人将浑浊的杨梅酒倒入碳化硅陶瓷制成的实验装置,几分钟后,酒竟变得通体清亮,据说口感也更加甘冽醇厚。 背后的原理很简单,原料液或含尘空气在压力作用下,在膜管内高速流动,继而纯净的空气或液体从膜中流出,颗粒物被膜截留,进而达到分离、纯化、浓缩效果。 这一性能不但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烟气,还能应用在食品、饮料、制药、化工、采矿等领域。 如此“神奇”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实现并不是特别容易。就在几年前,这一产品还被国外所垄断。 当时的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在碳化硅陶瓷材料方面有一定专业积累,这一块小小的产品引起了师生们的注意。 “我们为何需要让技术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如果技术转化成功,那就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季家友说。 学院几名教授、副教授一拍即合:组建团队研发完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转化为产品。 回忆起从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历程,季家友十分感慨,那是段艰难曲折、挫败感与成就感并存的时光。 团队主要成员都是教授、副教授,他们平时既要在学校上课,又要在实验室参与研发,假期也都被“充公”,几乎废寝忘食。 “直径从0.04微米到3微米都有。”季家友说,0.04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之间。 研发过程总是伴随着失败与反复,重复实验、设备故障、意见不合都是家常便饭,察觉缺陷调整思路,再察觉缺陷再调整思路,每前进一小步都十分不易。 “从最初手掌大的小片到最终的成品,整个陶瓷膜科研团队用了将近4年时间,参与项目的研究生现在都毕业了。”季家友告诉《支点》记者,目前团队正在研发更小内径的碳化硅陶瓷膜,能够达到纳米(0.001微米)级别。
2016年,碳化硅陶瓷膜项目通过了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专家评审,并作为首批项目入驻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获得该研究院50万元孵化资金。 今年初,季家友团队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被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昌达公司)看中,并邀请研发团队共同组建全新的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这项技术的产业化。 其中,昌达公司出资1600万元,季家友研发团队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了技术股。 但是,1600万元的现金并不足够公司的运行。在此状况下,研发团队把专利质押给昌达公司,昌达公司再出资把团队持有的2128万元技术股变现。 但是,这项技术是省属高校的团队研发出来的,那么,凭专利变现的2128万元,团队又可以支配多少用于产业化呢? 在以往的思维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类非货币性资产,仍被当作一般性国有资产管理,其处置权、定价权、分配权掌握在管理部门,需要层层审批,手续繁琐。 2014年初,湖北省政府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其中规定,“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在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其所得不能低于70%,最高可达99%”,开全国先河。 根据近年来湖北先后推出“科技十条”“新九条”等政策规定,省属院校、科研机构以作价投资实施转化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其研发团队可根据不低于70%的比例取得。 而在季家友团队的碳化硅陶瓷膜项目里,武汉工程大学将专利入股2128万元的90%奖励给研发团队。 最终,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昌达公司、武汉工程大学、季家友研发团队三方共同持股,季家友团队持股票比例50.4%,属控股方。
季家友回忆,以前受政策所限,教学之外大家要么写论文、申报课题,主要围绕职称晋升做事情。 不仅如此,将近4年的时间里,该项目共接纳了数十名研究生参与科研,也有的一毕业就加入了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甚至享有公司1%的股权。 截至今年10月,季家友团队已经申请了10项专利技术、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并有望在年底再增加5至6项专利,以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 “所有的机械设备都需要老师们设计、定制,直到5月才顺利进厂。”季家友说。 目前,位于鄂州经济开发区的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国内第一条碳化硅陶瓷膜生产线已经投入试产,二期将继续建设一条40000支的生产线。 为了更好地保障产品服务、物料体系、供应制度,季家友还邀请了湖北工业大学一位专注于膜应用开发研究20多年的教授加入团队。 为了打磨工艺成熟,保证成品率和成本,季家友和他的团队并不急于达产,“我们仍旧是按着科学道理慢慢调试,不盲目一步到位。”季家友说。 为此,主要研发成员虽然保留了学校的人事关系,但目前都专心致志投入项目中,加班成为了常态,季家友也变得十分忙碌。《支点》记者的此次采访也前后约了一个多星期。 “已经忙了好几个寒暑假了,大家现在都全力以赴,不想错过黄金窗口期。”季家友说。若不出意外,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建成亚洲产能最大的碳化硅陶瓷膜生产基地。 |
||||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
联系人:王经理
手 机:15069366883
Q Q:798574662
地 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